扫描二维码下载APP
首页 招标公告 寻源·询价 筑材云链 资讯 商友圈 定制产品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热点推荐 > 新闻详情

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改造已从零售端一路向上倒逼至分销、生产、原材料和装备等环节

时间:2016-06-27

传统产业的核心商业逻辑正在改变

在中国,互联网除了催生一批新增产业,更大的意义在于改造和提升庞大的传统产业。“互联网+”就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之路,但“互联网+”不是修修补补的改善,而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。随着互联网在产业纵深的渗透,传统产业运作的核心商业逻辑正在发生改变。经历过刮骨疗伤,部分传统产业正内生出一套新的神经、肌肉和血液循环系统。经过解构、重建之后的传统产业,加上纯新增的互联网产业(以电子商务为主),以及新的互联网经济基础设施(互联网平台、云计算平台、互联网金融和信用平台、智能物流平台)部分,一起构成了“新实体经济”的主体。

概述

消费者假定是一切商业逻辑的起点。孤陋寡闻、消极被动、彼此分散的消费者群体,诱导出工业经济B2C(厂商主导)的商业模式,以及“大批量生产+推式订货制+大众营销+大品牌”的商业范式。当下,由于互联网、社交网络和大数据为消费者赋能,消费者正变得见多识广、积极主动和广泛连接,从而商业主导权发生转移,并引发“多米诺骨牌”现象。工业经济B2C的商业模式正在被改变,互联网经济的“柔性化生产+拉式补货制+个性化营销+小而美品牌”的C2B商业范式正在一步步夯实、确立。

营销:单向广播转向双向互动

1941,宝路华钟表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(NBC)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支电视广告。二战后,随着电视成为美国家庭必备品,电视广告走进千家万户,成为大众营销最常用的手段。但电视广告是单向、广播式、灌输式的,隐含的前提是消费者是无知的,是需要被教育的。在美国,时至今日电视广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,超级碗期间的广告费用节节高攀,2015年达到每30秒450万美元。但在中国,情况要不同的多。有报告显示:依托庞大的网民群体,2014年互联网广告收入已超过电视广告。互联网广告的精准投放、双向互动、效果实时评估等优势不是传统电视广告所能匹敌的。相对应的,过去20年一大批依靠“电视广告+明星代言”而快速崛起的“品牌”也面临顾客流失的窘境。不仅仅是CCTV-5里面的国内品牌,即使是宝洁、耐克、可口可乐等国际大牌也面临同样的挑战。例如,贝恩咨询在2015年发布的《互联网品牌化和品牌互联网化》报告显示:中小长尾品牌在线上获得更快速成长,其中区域和淘品牌以及非知名品牌过去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4%和69%,超过大品牌的53%。

随着新一代数字消费的线上迁移,以及消费者主权的崛起,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改变传统营销手段,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与消费者连接互动。例如,到2015年底,已有100万认证企业入驻微博,覆盖粉丝人数(没有去重)6.6亿。全球广告业的金主--宝洁在2015年8月宣布,在过去一年已经减少了40%的广告代理商数量,而把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到数字营销、移动营销、搜索营销以及社交媒体上,而国内海尔、新希望奶业、长安汽车、格兰仕空调等传统企业则直接玩起了有温度、有情感的“粉丝经济”。距离消费者越近,则越可能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。

配销:推式订货转向拉式补货

订货制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代替配货制,成为业界运营的主要模式。例如,服装业一般一年两次订货会,订货会提前半年召开,备货周期50-60天(体育用品则为90天)。同时,品牌商通过折扣、物流、退换货政策鼓励大批量订货,最大化占领终端仓库、压货冲量,不断挖掘渠道商、零售商的压货能力,不断扩大占用渠道成员的资金,以求渠道商一心一意、死心塌地为品牌方卖力。订货制让品牌商完全掌握了生产、营销计划性,也拥有了财务的主动性。很多品牌商开完订货会,拿到销售业绩就可以报告股东了。但是,订货会制漫长的订货周期,以及鼓励大批量订货政策等于完全将风险转嫁给了渠道商。

订货会制是基于盲目市场预期的危险游戏,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,各方皆大欢喜。在商品过剩时代,订货会的弊端就暴露出来:渠道商、零售商要提前半年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,结果近似瞎蒙乱猜,加上订货补货周期长,各环节信息不透明,“牛鞭效应”不可避免,零售终端苦不堪言。渠道和零售的疲软又最终让品牌引火上身。

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渗透和产销数据的更大范围流动,原来的订货制正趋于土崩瓦解,更为先进的轻订货-重补货的机制应运而生。“轻订货-重补货”是首期小批量铺货、测试市场,后期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来连续补货,是一种以市场和消费者为中心的供应链模式。例如,近年来转型成功的安踏,实现了由期货制向“期货+多次补款补单”的模式转变,通过更加柔性、快速的供应链管理,配合前端市场需求进行快速补单,提高了库存周转。而在电商平台上,电商企业更普遍地利用预售、试销、AB测试等方式,从销售相关数据中找到潜力款,然后根据生产周期与销售周期多频次小批量补货。相应地,为配合分销模式的转变,传统的代理、加盟店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自营、类自营的模式所取代。例如,绫致时装在2009年就开始增加直营店比重,陆续收回代理权, 2011年,绫致的加盟店比例从2008年的50%下降至28%,直至现在的全部直营。

生产:大批量转向柔性化

曾几何时,机械化、自动化、流水线生产被视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。但是这种在100年前由以亨利.福特建立的,以大批量、低成本为价值导向的生产模式,在互联网时代却遭遇了严重的挑战。一方面,市场需求端发生重大变化,个性化、差异化消费浪潮崛起,要求制造业能实现小批量、多品类、快速生产;另一方面,国内人工、土地、环保成本迅速上升,传统的低端制造难以为继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大批量、成本导向的制造业企业向东南亚、非洲转移产能势不可挡,唯一有可能把制造业留在中国本土的就是柔性化、快速生产的产能。这就要求对传统制造业的理念、设备、流程、管理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。事实上,五、六十前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(TPS)就是一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市场环境的先进模式。TPS通过看板拉动实现准时生产(JIT),使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时间大幅缩小;利用U字型产线、Cell生产模式保证制造系统的柔性,实现多品种共线生产,均衡流动,以使生产系统的在制品减少到最少。更大视野上,如果把生产、分销订货、零售看作一个个工序,TPS就可以应用于整个产业价值链,从而实现产销和谐、流动最快,库存最小。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很难实施,现在有了互联网,信息和数据的实时传递、分享,使得TPS可以在整个价值链来贯彻。事实上,柔性化生产和大规模定制也是德国工业4.0、美国智能制造最终的目的。

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倒逼下,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看到这一趋势,并开始采取行动。例如,阿里巴巴的“淘工厂”就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柔性制造平台,它将淘宝平台的服装商家与产业集群的中小工厂连接起来,让这些工厂在互联网上承接生产订单。目前,淘工厂已经有1万家企业入驻,绝大多数具备“小多快”的生产能力。广东共创供应链就是这样一家典型企业,由互联网精英跨界创办,专门瞄准服装电商“小批量、多品种、快速生产”需求,生产线经过精益生产、信息化改造,并通过互联网与淘宝前端需求端实时对接,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。

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不仅仅是线上交易,更重要的是内在商业逻辑的根本性改变。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原动力来源于数字消费者变化,从营销端、零售端开始,一路向上倒逼至分销、生产、原材料和装备等环节。最终的产业形态将呈现:碎片化、网络连接、高价值、高流动性的格局,这与工业经济下大批量、链式连接、低成本、低流动性的经济形态形成鲜明对比。

     独角兽商业逻辑剖析:企业市值超10亿美元的秘密

    如果一个企业可以持续发展到市值10亿美元以上,我们称其为独角兽,如果市值可以到1000亿美元以上,我们称其为超级独角兽,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什么样的企业有可能成为独角兽,什么样的人更有可能创建独角兽企业。

  优秀企业为什么会成功?

  判断企业是否优秀,主要有两个标准,一是发展要快,二是存续要长

  什么企业可以发展更快?企业能否快速发展,取决于三个因素:第一、整个行业是否处于快速发展期,用一个现在很热门的词叫做“风口”,处在风口上的企业,想不快速发展都难,例如在电商发展的初期,随便在淘宝开个店,不用怎么推广,业绩都可以快速增长;第二、企业竞争优势是否明显,与竞争对手相比,竞争优势越明显,企业发展速度就会越快,这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上,也体现在渠道、营销等各个环节上,任何一个环节的优势,都会加速企业的发展,例如微信在发展初期,凭借强大的产品优势(与短信相比,费用低,可以发语音,用户体验好),不到一年时间,用户数就突破5000万,这就是竞争优势的力量;第三、目标市场占有率,当目标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,企业的增速将会放缓,这一点大家都可以理解,例如微信,即便是竞争优势这么明显的产品,由于现在目标市场占有率太高,增速也明显放缓。说到这里,涉及到另一个大家经常听到的说法,时间窗口,我们把企业有机会快速发展的这段时间称作“时间窗口”,能否及时抓住时间窗口,利用时间窗口迅速扩大规模,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。

  什么企业可以存续更久?企业能否长期存续,则取决于其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。保持竞争优势最核心的目标是保证目标用户的体验,一旦目标用户体验变差,不管其技术多么先进,规模多么庞大,商业模式多么巧妙,生态圈多么强大,最终都逃脱不了被市场淘汰的命运。在这一点上,微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微信舍弃了一些短期的商业利益,始终坚持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,所以其活跃度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;而微博的运营能力则相对较差,急于商业化且缺乏对内容的规划,导致广告信息满天飞,用户体验不好,活跃度逐步降低。

  以上我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做了简单的归类,厘清了基本的逻辑,但现实远比理论要复杂,经常会出现一些复杂的问题,下边就对现实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。

  互联网怎么影响创业?

  互联网对创业的影响体现在一正一负两个方面,正面影响表现在:优势企业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(包括但不限于资本)的大力支持。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过去的信息不对称,使领先者的优势迅速广为人知,由于互联网的马太效应,资金、注意力等都向行业领先者倾斜,行业领先者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持。例如,母婴电商领域的蜜芽宝贝,一年之内连续获得三轮融资,融资金额接近上亿美元,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。负面影响表现在:企业快速发展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。互联网作为一个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,将创业公司的新模式、新理念迅速传播出去,在吸引来资源的同时也吸引来大量的模仿者,使创新者很快失去先发优势,创新者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,如果先发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资本的支持,将很难维持甚至失去领先地位。例如打车行业,在“摇摇招车”诞生后的不到三个月内,中国各地迅速产生了数十款几乎完全一样的打车软件,在传统行业,从领先者诞生到模仿者出现一般都要一两年的时间,互联网使这个周期大大缩短。

  创业者需要哪些核心能力?

  作为一个希望创建独角兽企业的创业者,一定要具备如下三个能力,第一、敏锐的发现用户需求的能力;第二、调动一切资源去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;第三、调动一切资源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。在这三点中,前两点过去大家说的比较多,我就不多说了,重点说说第三点。企业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,不同阶段用来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是不同的,这就要求创业者对行业及宏观经济发展有综合性的认识,走一步,看三步,在不同阶段,可以根据不同情况,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,采取不同的打法,综合利用品牌建设、商业模式设计等多种方法维持并加强竞争优势,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战略能力。例如,京东在发展初期,竞争优势就是价格便宜,这种优势其实是很脆弱的,很容易被对手通过价格战打败,但是,京东经过几年的努力,改善了其物流体系,目前其竞争优势除了价格便宜之外,物流体验也变好了,竞争优势更强了,相信未来京东还会不断通过各种设计进一步强化其竞争优势。

  高成长企业等于优秀企业吗?

  企业能够高速增长,第一种原因是行业处于风口上,用雷军的话说,风口上的猪都可以飞起来,所以这种企业是不是优秀真的很难说,除了看其增长速度之外,还要看企业自身是不是有竞争优势,如果企业本身没有竞争优势,只是跟着行业的高速增长而增长,那绝对算不上优秀企业;第二种原因是企业确实有竞争优势,这时候就要判断这种竞争优势是否能长期持续了,只有能够长期维持竞争优势的企业才是优秀企业。例如最早的打车软件“摇摇招车”,比“嘀嘀打车”和“快的打车”起步都早,在创业初期因为竞争对手很少,有先发优势,发展速度很快,也获得了知名机构的投资,但随着各类打车软件的不断加入,竞争优势很快丧失,目前,其打车业务基本已经停止,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软件了吧。另外,高成长往往会给创业者和投资人带来错觉,误以为自己的企业很强,而松懈下来,反倒放慢了脚步,这点尤其要引起创业者和投资人注意。

  规模等于竞争优势吗?

  一般来说,企业的竞争力会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大,但不同企业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,有些企业的竞争优势会随着规模的增加缓慢增加,而有些企业竞争优势则会随着规模的增加呈现几何量级的增加。例如墨迹天气和微信,如果两款软件的装机量都是10个人,每天的使用次数假设都是10次,当装机量都增加到100人后,墨迹天气每天的使用次数可能是100次,而微信可能会达到10000次,这就是不同产品的不同发展逻辑。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,当然更愿意选择那些竞争优势随着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企业,这类企业称为独角兽的概率更大。

  商业模式是竞争优势吗?

  商业模式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,只有适合与不适合,例如,在iPhone没有成功的时候,大家一直诟病苹果的失败是由于其系统太封闭,认为封闭的商业模式很难成功,但同样是封闭系统的iPhone,为什么就成功了呢?另外,同样是平台型公司的模式,天猫可以很成功,但是一些家政服务的平台就一直做不起来呢?小米成功之后,大家都在谈软硬结合,但是到现在为止,好像也没有见到有哪家软硬结合的企业特别成功的。其实,商业模式是创业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,为了改善目标用户体验,维持竞争优势,对各个流程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后形成的一种结果,并不是创业者一开始就追求的一种目标,商业模式是一种结果,而不是一个目标,但有不少创业者把这个顺序弄反了,纯粹为了迎合某种商业模式而简单模仿,表面上像模像样,但实际上却恰恰忘了最根本的用户的需求是什么,东施效颦而已。对于创业者来说,最好能够摆脱传统商业理论的束缚,把精力放在调动一切资源满足用户需求、构建竞争优势上,只要战略够清晰,执行力够强,自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。

  竞争优势和门槛有区别吗?

  我们在评价一个企业强弱的时候,经常会听到一个词,叫做“门槛”,我不太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企业,因为门槛是一个静态、模糊的概念,什么算门槛,门槛具体有多高,其实是很难衡量的,如果说技术研发是门槛的话,那为什么摩托罗拉会衰落呢?如果说企业规模是门槛的话,大公司永远都不会倒闭了。我更多时候喜欢用竞争优势来评价企业,竞争优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是在和竞争对手对比中体现出来的,更能够动态地反映企业经营能力。例如三星,由于其研发能力较强,产业链比较完整,所以在智能手机出现初期,能够不断推出引领潮流的产品,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,但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,技术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,产业链也逐步成熟,这时候,三星的竞争优势就难以体现出来了,反而是华为、小米等具有性价比优势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了。

  上文说了那么多,从企业成功的因素说到商业模式、竞争优势等,转了一个大圈,现在重新回到开头的问题,综合全文的论述,什么样的企业有可能成为独角兽呢?我觉得,从商业逻辑上来说,能够成长为独角兽的企业一定符合以下三点:1、行业够大,天花板够高;2、当前产品竞争优势明显;3、从逻辑上讲,随着规模的扩大,竞争优势可以得到几何级数的加强。投资人在符合这种条件的企业中选择,投到独角兽的概率较大。

  说完了企业,再说说人,什么样的创业者有可能创建独角兽公司呢?我觉得,也要符合以下三点:1、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,可以敏锐地感知到用户需求并组织资源满足用户需求;2、有战略能力,能够突破现有思维束缚,从商业本质思考问题,组织资源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;3、有企业家精神,敢于冒险,执行力强。如果投资人有幸遇到这样的创业者,那就准备好资金,勇敢的投吧。


责任编辑:xiaozhu

热点推荐 更多>

相关 更多>